近日,中铁四局承建的安徽省无为市城乡污水处理一体化PPP二期项目正在稳步推进中。
无为市地处长江之滨。无为市城乡污水处理一体化PPP项目是三峡集团携手中铁四局运作实施的“共抓长江大保护”在芜湖市先行先试的重点示范项目。该项目二期工程建设范围覆盖无为市区以及20个乡镇,主要建设内容为2座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1座污泥处理厂扩建,以及环城河治理、管网排查整治等其他相关配套工程。
雨水充沛的夏季刚刚过去,居住在无为老城区的市民们欣喜地发现,曾经困扰他们生活的城市内涝、污水反冒问题不见了,长满蓝藻、气味难闻的环城河也变得清澈起来,这标志着项目建设初见成效。
“如果将一座城市比作一个人,那城市的给排水系统就相当于人的血管,一旦血管发生堵塞、破裂,人体健康就会受到影响,城市环境亦是如此。”无为市城乡污水处理一体化PPP二期项目工程部技术主管汤俊杰比喻道。
随着城市人口的快速扩张、基础设施逐渐老化,越来越多城市排水系统处于“亚健康”状态:排水管道不畅造成城市内涝,雨污混接导致污水下河、污水管网cod浓度降低……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就在于重新梳理城市排水系统,找到雨污混接点、管道缺陷点。
怎么在不给繁忙的城市“开膛破肚”的前提下精准找到管道缺陷?项目部利用管道检测机器人带来了解决方案。小小的管道机器人内部集成了视频监控系统、行走动力系统、距离测量系统,使得它能在不破除路面的基础上,迅速深入地下雨、污水管道,探明管道病害并提供精准定位,为后期的修复施工提供第一手数据。工作人员将机器人放入井内后,它可将管道内的视频图像实时传输回操作手的屏幕上,操作人员只需动动手指,即可指挥其执行前进倒退、上下升降、抓拍越障等动作。在管道机器人检测完成之后,工作人员将视频与抓拍图片上传管道缺陷识别平台,系统就能自动生成一份管道“体检报告”,标注出管道缺陷类型、缺陷等级、缺陷位置,以供施工人员有针对性地制定修复方案。
在地下管网错综复杂、交通压力大的城市,如何对管道缺陷进行修复是一直以来困扰着城市建设者的难题。项目技术人员通过对管道缺陷综合研判,采用非开挖修复技术对城市“血管”进行一场“微创手术”。
对于管道整体结构完好,接口出现渗漏或管道某处被石块、树根挤压破裂等情况,项目部采用CIPP局部修复技术进行修复:作业人员先将经树脂浸透的玻璃纤维织物包随管道内衬修补器拉运至损坏处,随后对修补器的气囊进行打气,充气膨胀后的树脂膜与受损管壁无缝贴合后约2小时即可固化成型,随后修补气囊放气收缩运至井外,一处漏洞就修补完毕。
而针对土体不均匀沉降而造成整个管段内的管道脱节情况,项目采用CIPP紫外光固化内衬法整体修复:作业人员把灌浸有热硬化性树脂的软管材料运到工地现场,利用水压力把材料翻转送至管道并使其紧贴于管道内壁,通过热水、紫外线照射的方法使树脂材料固化w66利兰国际,,在旧管内形成一根高强度的内衬树脂新管,使得现有排水管道焕然一新。
以往,无为市偏远乡村地区污水大多未经处理,直接通过散排方式渗入土体或通过小河沟汇入长江。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城镇化步伐加快,现有的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已无法满足环保标准。
在项目进行方案比选时,两种污水处理方案引起参建各方的激烈讨论,一是在每个乡镇独立建造污水处理厂,这种方案在部分人口少w66利兰国际,、污水排放量小的乡镇耗费成本大、代价高。二是在邻近几个乡镇之间建造污水处理厂,此种方案相对节约成本,但是会延长管网长度,沿途需要增设污水提升泵站,增加管道堵塞、泄漏风险。
项目部积极探索,决定在人口较小乡镇选用一体化污水处理终端代替污水处理厂,终端采用模块化设计,具有建设速度快,占地面积小的优势,将污水“化整为零”,就地解决。
项目还在地处偏远的7个试点自然村创新采用污水处理生态湿地技术。在人工湿地刚刚建成时居民们纷纷发出疑问:“污水站为啥要种这么多绿植?”项目总工程师韦林余为居民解答道:“这是最新的人工生态湿地技术,用土壤、人工介质、植物、微生物对污水进行处理,你闻闻看,出来的水还有异味吗?”村民们纷纷竖起大拇指说到:“我们早就盼着污水能集中收集处理,都希望环境好一点,养出来的虾、蟹等水产品附加值高一些,收入增加一些,日子过得舒服一点。”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